2025年2月15日,在乍暖还寒的时节里,自来桥镇中心幼儿园率先行动,开展了一场聚焦劳动教育需求与痛点的深度调查。这场调查犹如一场及时雨,精准地落在学前教育的“责任田”,为后续优化教学、助力幼儿全面发展找准了方向。
此次调查行动规模较大,覆盖了园内多个班级,调查形式丰富多样,通过设计科学严谨的问卷,以及一对一、小组式的访谈,广泛收集了教师、家长和幼儿三方的真实反馈。不出所料,调查结果显示,教师与家长在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知上达成了高度共识,他们一致认为,劳动教育是幼儿成长的“必修课”。在日常生活中,孩子们通过参与劳动,能逐步学会穿衣、整理书包,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;在集体劳动时,相互协作完成任务,团队合作意识与责任感也在悄然萌芽。
不过,调查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痛点。在教学实践环节,劳动教育的形式显得过于单调、刻板。每日的值日劳动,扫地、擦桌子成了“固定节目”,长期重复的内容让孩子们逐渐失去新鲜感,参与热情大打折扣。部分教师也无奈地表示,由于缺乏一套系统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,加上自身专业培训不足,在开展劳动教育时,常常感到迷茫,不知道怎样才能让教学内容既契合幼儿天真烂漫、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,又能匹配他们尚浅的认知水平。
从家长反馈的情况来看,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。长此以往,孩子被剥夺了动手实践的机会。此外,部分家长观念存在偏差,片面地认为劳动教育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责任,家庭只需要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,忽视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。
针对这些问题,自来桥镇中心幼儿园迅速行动,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。与此同时,幼儿园与“童心耕梦”队展开深度合作,通过多方协同为劳动教育注入新活力。
在丰富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方面,幼儿园计划引入种植活动,让孩子们亲手播种、浇水、施肥,见证植物生长;开展手工制作课程,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手工艺品,培养创造力。“童心耕梦”队同步提供主题式课程资源包,例如结合二十四节气设计“春耕秋收”体验活动,并开发“劳动魔法盒”工具包,内含趣味任务卡和互动材料,让劳动教育更具游戏化与场景化。
师资队伍建设也被摆在重要位置。幼儿园将定期邀请劳动教育领域的专家开展讲座、培训课程,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。“童心耕梦”队则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培训模式,组织教师参与“劳动教育创新工作坊”,分享国内外优秀案例;同时搭建教师互助平台,鼓励跨园交流,帮助教师设计出更具吸引力、更科学合理的课程。
家园共育同样是重点工作。幼儿园将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、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,向家长传递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正确方法。“童心耕梦”队进一步推出“家庭劳动挑战营”计划,每月发布亲子劳动任务(如“厨房小帮手”“家庭整理日”),并利用小程序记录成果,形成家庭劳动积分榜;此外,开设“家长微课堂”,邀请教育专家解析劳动教育误区,强化家校协同育人效果。
在科技赋能方面,“童心耕梦”队引入智能教育工具,开发“劳动小达人”APP,支持幼儿上传种植日记、手工作品视频,并通过AI互动生成个性化鼓励评语;幼儿园还试点“虚拟劳动角”,利用AR技术模拟农田、工坊等场景,让孩子在虚实结合中体验多样劳动形式。
评估与反馈环节,“童心耕梦”队协助幼儿园构建“五维评价体系”(参与度、技能提升、协作能力、责任感、创造力),定期通过可视化数据报告追踪教育成效,并组织幼儿、家长、教师三方座谈,及时优化课程设计。
此次调查为自来桥镇中心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改革提供了关键依据。在“童心耕梦”队的专业支持下,幼儿园的创新举措更加系统化、多元化。相信在幼儿园与家庭的携手努力下,孩子们能在劳动教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,养成受益终身的劳动习惯与优秀品质,为未来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基础。